close

2005.11.06  中國時報
沸騰台灣 冷落多少事
洪財隆(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)


「人格操守」問題引發了弊案。然而當大家的眼睛都在收看民進黨如何收拾殘局時,可能也忽略了李遠哲日前對當今政府的另一項委婉的批評:「政策準確度不足」。而後者對台灣的傷害,雖然沒有弊案來得勁爆直接,但所影響層面恐怕要更深遠。當然,這兩者之間也有一定程度的關聯。

近年來台灣的公共政策品質嚴重低落,已是不爭事實。主要反映在決策過程的粗糙,以及文官體制特別是專業部長的不被尊重,二次金改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。事實上,如果「限期完成改革」的偉大指令可以奏效,那今天稱霸全球的不會是美國,而是前蘇聯以及毛(澤東)中國,因為這些國家或政權很早就在「拚經濟」。偉大的人犯偉大的錯誤,凸顯個人的改革意志確實值得讚賞,但千萬要顧及市場規律與政策原理。


撇開人或派系的因素不談,民進黨不重視公共政策由來已久。在野時期固然可以找到千百個理由來卸責,比如人才不足,以及還有更重要的統獨問題尚待解決等等,但在執政之後資源充沛的情況下,卻變本加厲地漠視,那就相當辜負人了。

即使前不久接班菁英們因選舉考慮而有所謂「新民進黨運動」,其訴求重點也都放在告訴別人自己並不是禿鷹、不吃腐食,似乎也沒能夠提出一套關係台灣未來發展與定位的完整論述,尤其是對外如何看待或適應中國崛起,以及對內如何改善與提供優質的公共政策──尤其是對國內智庫經營形態改革,兩大領域都交白卷。沒有新思惟也未見新說詞,只換掉聲嘶力竭腔調或摒棄彷彿瘟疫(二○○八年總統大選)來臨前的政治狂歡宿醉,誰能看出新舊民進黨到底有何差別。

以東亞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區域經濟整合為例,其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意涵可說相當豐富,其他國家包括日本、紐澳,甚至中國,無不投下相當可觀的人力物力加緊研究,從基本數據的建立到產業結構的分析,範圍則橫跨貿易金融、商業網絡、經濟地理與區域安全不等,完完整整的系統作戰方式。而號稱以經貿立國且愈來愈倚重區域內貿易的台灣,卻極有可能在這一波區域主義中被排除在外。

於是,台灣像得了集體憂鬱症與恐慌症一般,明明有能力也負擔得起的統合研究,顯現出來的卻是零零落落,到處都在乾著急,也到處都在喊口號:「我們即將(或不會)被邊緣化」。應注意、能注意、而不注意,謂之過失,在「經濟整合」(包括東亞地區與兩岸之間)這方面的研究而言,就我所知,台灣的確是個彼此唬弄的過失社會。

特別是錯綜複雜的兩岸經貿問題,怎麼看都是個「國家經濟安全」的好題目,比方說至少包括「國家安全的經濟效果」或「經濟的國家安全效果」兩個面向,意義深遠不言可喻。然而,聽到最多討論的,卻只剩下「純經濟」的台商經營問題,以及「純政治」的國家主權爭議。既然論述是如此的單薄與匱乏,也難怪遇到問題先「泛政治化」再說,懶得思考的人最喜歡極端的事與立場了。

民進黨如能好好運用執政優勢,在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問題上改變冷戰思惟與保守心態,挹注人力物力甚至設置一長期研究機構,配合其他國內公共議題的研究,應該可讓國人耳目一新。至少以行動宣示,口號治國、選舉治國的時代必須告一段落。

王爾德有個著名的諷刺話語:在完成最好的作品之前成名,乃是一個藝術家的最大不幸。類比於對政策不夠用心的民進黨在二○○○年暴得大位,倒也貼切。更何況,一個輕忽基本論述或視公共政策為草芥的政治組織,根本無法或沒空提出與時俱進、真正符合人民需要的價值與信念,久而久之,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折舊的追趕,優秀人才卻步、長袖善舞者倖進,華麗口號取代平實政策,分贓政治的規模失去控制,腐化也就成了自然現象。

重視基本論述與政策理性,積極面可以增加執政說服力,消極面也有藉由「政治注意力」的轉移來發揮防腐的功能。民進黨應誠實面對這方面的限制,以及這五年來施政的不足,否則改革云云,恐怕只是另一波的所得重分配或位子的大風吹,與真正的改革背道而馳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va0715 的頭像
    eva0715

    咪咪阿笑俱樂部:會長~湘寶寶是也,新增會員:福寶!

    eva0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